“只言楼梯响,不知人下来”,这是消费者对机动车保险样板条款的形容。16日,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再度注目了车险不易卖难赔的困境。值得注意的是,从2012年3月15日起,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月公布《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样板条款》早已有将近3年的时间了,这期间,有关车险的种种霸王条款屡见报端,低保低缴,无责不赔,代位追偿等现象沦为《样板条款》的阴暗面,条款被指“形同虚设”。从消费者滋扰情况看,目前车险赔偿无以集中于展现出在“赔与不赔”、“缴多赔少”、“赔快赔慢”、“赔好赔坏”四个方面,许多保险公司扼住车险牵涉到方众多的交叉口,较少缴,快缴,甚至不赔,让消费者在遭遇“事故”的同时,还经历繁复深奥的“求险”路。究竟是什么杜绝了车险行业的如此顽疾?又为什么如期难以解决?市场极大 利益难舍近年来,我国机动车销售量维持了较慢的增长速度,截至2013年底,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.25亿辆,汽车保有量超过1.37亿辆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,这造就了车险业务较慢发展。但现实是,2013年财险公司的车险业务经历了全行业的亏损,仅有3家公司构建了车险保险公司盈利。据一位财险公司管理人员透漏,车险业务在2014年依旧呈圆形盈利面收窄的情况。而去年以1.18亿元只得挤进车险保险公司盈利队列的中国太保,2013年的车险业务综合成本率已上升至100%,深陷亏损。现在显然,2014年整个车险行业的综合成本亲率或超过99%。就是在这样一个行业成本整体低企的状况下,保险公司依然对车险业务无法割舍,主要是由于车险业务保险费收益目前再行到总保费收益的70%以上,虽然保险公司广泛亏损,但是车险是规模确保的一个决定性业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