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多次,高等教育艺术类考试文化课录取分数广泛偏高,被很多人指出是考上大学的便利途径,对高中阶段及其以下的音乐、美术等美育教育产生了功利制导,“短平快”培训服务应运而生,兴旺的艺考培训也对中小学美育长时间积极开展导致相当大冲击。美育需合乎艺术培育规律,艺术素养不能渐渐累积。如何才能贯彻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,让美育确实重返素养本位?本期,我们融合一线教学案例,约请专家联合探究。如今的音乐教育,被不少音乐教师称作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最领先的科目。201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公布了我国首份《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》,其中对音乐教育的阐释为:学生合唱展现出较好,但音乐听辨能力与赏析能力尚待提升。在对音乐的节奏、节奏、音色、力度、速度等音乐基础要素的听辨上,4年级学生的题目答错亲率只有52.9%,8年级只有53.8%;在对音乐作品的风格、体裁与形式、情绪与情感以及名家名曲的赏析方面,4年级学生的题目答错亲率只有66.1%,8年级只有63.2%。在配有了艺术专用教室的学校中,39%的4年级和31.9%的8年级音乐教师从来不或很少用于音乐专用教室。仍然“每课一歌/曲”是音乐素养整体提高的第一步长期以来,中小学的音乐课以“每课一歌/曲”为基本方式的教学现象更为广泛,连北京市的大多数区也都是以这种方式占有主导,从幼儿园到高中各个学段的教学方式几乎一样,这是中国音乐教育的仅次于病根和痛点,是学生可能会唱歌但是音乐听辨鉴赏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。在学理上,螺旋式下降教学原理无法发挥作用。中小学科目的音乐课课时之间经常相距几日或数日,如果只环绕一首歌曲/乐曲进行而没温故而知新的内容辅助、环节设计和教学策略的机制第一时间,即便运用再行多的合唱方式、教学手段和先进设备方法,音乐课也无以有质量的提升和累积,难以实现教学成果持续提升和伸延的教学质量。持续缺乏取得深层次审美体验和艺术总结的感性基础,学生在音乐感觉、体验、理解和解读上就无法行进。因此,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高,国民音乐素养整体提高的第一步就是要迈进每课一歌/曲这道坎。开齐开足音乐课程以提升音乐教学效率不只上好一节音乐课,更加最重要的是以课课联系、螺旋式发展、双相衔接为目标上好一个学期、一个学年的音乐课,以持续改善、急剧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显然。